English

变味的平安夜

1999-01-16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活了大半辈子,从来没有过个圣诞节,听说近年来圣诞节在中国愈来愈红火,惹得有人唯恐遭遇“西化”之忧。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者,面对这风俗民情的变化,不能不进入沉思状,以图作出自己的解释。

首先是对中西最隆重的节庆作一比较,果然有所发现。君不见中国的除夕夜,只是家人团聚,绝不会邀请外人,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,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,要拜年也得俟到正月初一,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,少说也得有几千年的历史;西方的圣诞节可不一样,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,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,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。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,不同的是,这一年一次的节日,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。如果是除夕夜,一到新年的钟声响起,人们欢呼雀跃,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,见到人就拥抱,也不管认识不认识。同样是节庆的夜晚,一则封闭一开放,风俗习惯截然不一样,除了因为中西伦理价值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外,还能有什么解释?

改革开放扩大了眼界,人们的社会交往愈来愈加频繁,除了家庭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,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,西洋风俗恰恰补充了中式风俗的不足,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?如此一想,到也言之成理,因此沾沾自喜。可是一想到《实践论》的教导,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去尝一口,今年的圣诞节就海下了心,到哪家大饭店去过个平安夜,尽管一人要花费388元,将近我半个月的工资,也在所不惜,而且还找了一个冠以“皇家”头衔的,以便气气派派的过个洋节日。

一进入大饭店,就有圣诞老人、圣诞小姐笑脸相迎,乍一见,顿感本人的孤陋寡闻,因为迄今还不知道有圣诞小姐,这也算是开了眼界。一个不算大的厅堂,密密匝匝地坐了200多人,济济一堂,倒也增加了节日气氛。第一个节目就是吃,这顶符合中国的国情。自助的西餐花色不算少,质量不敢恭维,这也符合西方的习惯,因为这种节日在西方是重在联谊不重吃。不过要像西方那样在就餐之后,喝喝咖啡、聊聊天可不行,震耳的喧哗,连说话都听不清,只有东张西望看热闹。几个穿着时装的姑娘走着猫步穿来穿去,这大约就是模特表演,接着是一位红卫兵式的人物,拿着红宝书,大唱语录歌,引得轰堂大笑。当初视为神圣的,今朝成为调侃的笑料也不乏推陈出新。你要想跳跳舞,只有几张桌子大的地方,伸伸腰腿还不够,那只能看着几个人跳,大家乐。晚会的高潮是抽奖,这是中国的特色,寥寥可数的几张奖券,居然吸引了满场的注意力,兴高采烈的,垂头丧气的,埋怨运气的,怀疑有弊的,喜怒哀乐色色俱全。尽管有人已经觉得索然无味,但按照过平安夜的传统,也要等到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,更何况还有圣诞老人的祝福,仅此一点也算是过了西方节日瘾吧。虽知刚到10点半,就宣布平安夜到此结束。按圣诞节的惯例,这该到了让孩子们分享圣诞树上小礼品的时候了,尽管谁都知道那是不值钱的玩意儿,不过不要高兴太早,一动手,马上就有保安来要回去,原来这还要留给第二天的晚会,这就是中国式的平安夜!

回味一下真有点不是滋味,原来它变了味。本来平安夜是外国人过的,一到中国就变成赚钱的手段,所以圣诞节的红火得归功于商家的炒作,这最简单的道理哪用书生去探讨?否则许多饭店何以早早就给各位大款发出宣传单,说得天花乱坠,引你上钩,也有我这等自愿者凑热闹,上个当也该!援此为例,足可以告慰“恐西”症患者大可放心,任何西洋的东西一进中国则中国之,“西”还来不及化“中”,就被“中”化没了,如此举一反三,顿然醒悟,花388元值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